百年太平猴魁与成林叶氏的传奇故事

发表时间: 2021-09-07 10:37

据1891年(清光绪十七年)四修的《仙源叶氏宗谱》记载:叶氏孟公后代添庆公于元朝初年由歙东蓝田而始迁现新明乡中潭,再由中潭分迁湘潭、立潭、三门滩等处。徒涉至此,刀耕火种,种植玉米 、芝麻、大豆等作物;栽种茶棵,发展生产。一时人丁兴旺,至明朝崇祯年间以前就很有名气,史称小河里“十里叶家”。


小河里千峰万壑、山峦重叠、植被繁茂,境内山间小溪似蛛网状纵横交错,汇入麻川河,蜿蜒几十公里,直通青弋江至长江口(芜湖)。这里地处亚热带,属季风半湿润气候,山间常年雾气萦绕,山地多半浸润于雨雾之中,形成独特的小气候。年平均气温15.5℃,年平均降雨日164天,雾日55.5天,年均日照时数1647.6小时。这样的气候环境再加上当地变质页岩风化的乌砂壤土,茶区又处在北纬30°黄金线上,生长出的茶叶品质上乘。



叶氏先祖就是在这样的环境里生活。清代同治以后,由于太平天国运动被平息,江南社会相对稳定,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以及进出口贸易的发展,茶叶贸易市场得到迅速发展。叶氏先祖将自己生产的经济作物,如深山里采集的靛油、山药、葛根、百合等野生作物,以及加工生产的茶叶、木竹柴炭等通过水路船运至芜湖、大通、南京、扬州、汉口等长江中下游各埠销售,换得银两,顺便又将外地的丝绸、布匹、瓷器、粮食等商品带回自用、销售或赠与亲友。


在18世纪初至19世纪初期间,湘潭叶氏族人叶敦五(号任庵)及祖辈形成的大家族可以说是太平县小河里的生产、经济、文化、教育事业的中心发展的旺盛时期,家中有私立学堂,有专教私塾的老师,有常年帮工的伙计(包括看山 、种山及做茶、收茶的人员)。


叶任庵(1820-1895年,《太平县志·民国》卷九有载)是个了不起的人物,他见战后的南京百废待兴,茶叶大有商机可兴,他利用家乡的茶叶,于同治三年(1864年)下半年在南京开设“长春茶叶店”(南京里廊街),长春寓意买卖像长江流水不断,生意若春光普照永驻。生意越做越好,后来又相继增设“和春茶叶店”(南京昇州路)及“同春茶叶店”(南京健康路),在南京市面上人称“三春茶叶店”,以专营太平毛尖茶而在南京独树一帜。


他家店中卖出的太平毛尖成为许多达官贵人的礼品茶。由于当时在家乡收购的茶叶多为统货,芽头不齐,且只有约九成干,香气未透;茶篓包装后通过水路交通,用乌竹筏及船运输,辗转到店后必须复烘打火,整理打梗,去除老叶、老梗、茶籽等异物 ,才能使上市出售的太平毛尖茶外观均匀、香气清芬。为此,“三春茶叶店”雇请工人达六七十人 ,常年不竭,花费很大。


为减少开支,店主叶任庵想出办法,每年新茶上市时,他亲自带人回小河里监制和收购茶叶。他在叶氏宗祠举办培训班,教叶氏族人如何才能精心制作上品尖茶。后来,家乡只要按他要求制作的尖茶他全部收购,这样既增加族人的收入,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经十余年的摸索,苦心经营,他在南京三春茶叶店生意越做越大,名气也越来越大。


同治九年(1870年),叶任庵为长子叶学益能考上武举人而走动官场找关系,回乡试制带有兰花造型的毛尖作为礼品,由于采摘时采取选棵拣芽法,做出的成茶芽头非常整齐好看,形、色、香、味超过当时的贡尖。当此茶送到主考官那里,主考官一看喜出望外,因为他爱喝茶,但还从未见过如此好的茶,急忙问叶任庵此茶叶叫何名字,叶任庵不加思索地回答说是“贡尖”。


主考官不但精通武艺,还通晓文墨,他听叶任庵的回答后,沉吟起来,然后慢慢地正色说道:“贡尖是圣上所喝之物,吾辈何能消受?此茶名不妙也。”停了一会儿又说:“吾替你改一下,叫做‘奎尖’,令郎考试在即,冀希得中,此茶名取‘奎’字,就叫‘奎尖茶’吧。奎生文昌,令郎得文昌星高照定会得中。”叶任庵听后不胜感激,连声说:“草民得大人吉言,又得茶名,实在幸甚。”事后,叶学益果然考中武举人 。光绪丙子年(1876年),叶学益还考中武科进士。后来,南京人还为“奎尖”茶志以地名,称为“太平奎尖”(据叶氏高龄老人回忆记录)。



随着洋务运动的兴起,南京城凭借东西的长江水道和南北的运河水运已基本恢复昔日的繁华,商贾云集。四面八方的名茶汇集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茶市,三春茶叶店虽独树一帜,但却也面临着市场激烈竞争,原来的拣茶办法不能满足达官贵人以及富商水客的要求。据老人说,当时有一位上等老客户为了送礼而选三春茶庄的茶叶,要求送礼茶叶必须色、香、味、形俱佳,价格可以谈。


当时叶任庵就从已有的毛茶中按照客户的要求挑选了几两让他试泡,客户虽较为满意,但还未达到理想要求。因为太平毛尖茶即便是贡尖、天尖等高档产品,但由于经过揉捻无法从中拣理出漂亮挺直的茶芽。于是他苦思冥想,后来想出改变在成茶中拣茶的办法,决心借鉴西湖龙井、徽州大方等名茶采制办法,从茶叶的采制上找窍门。


叶任庵三春茶叶店结合生意场上的见识,在太平毛尖茶的传统技法(太平毛尖茶的造形属炒青芽茶 造形,始于明末至清初)基础上成功进行三个创新突破。第一个创新突破是芽叶的扁平造形。当时全国名气最大的西湖龙井,成茶为扁平挺秀、光滑匀齐造形。叶任庵及叶氏族人根据当地山区所产的大叶茶具有兰花清香的特点,借鉴龙井茶制法,设计创制一芽二叶的扁平兰花形。


第二个创新突破是制茶工艺。西湖龙井为纯粹炒青,其造形是在炒锅中完成的,而当地所产大叶茶由于芽叶厚壮,在锅中造形达不到兰花形的要求,且不易做到整齐均匀和挺直不变。由于当时已发明有竹丝编的茶烘子,烘焙茶叶多用烘子进行,于是他们改在烘顶上以按、捺、理的手法进行造形并采用换烘翻茶法,这一改革,不但做出理想的扁平兰花形,而且创制出新的茶类,即是现今所称的烘青。据专家评论各类茶叶中,烘青的品质也极佳,以至后来多有效仿者。


第三个创新突破是茶叶的采摘和选芽。传统的太平毛尖茶不大讲究采摘选芽,叶任庵及叶氏族人为创新极品尖芽茶总结出“三选”,即选山头、选茶树、选茶芽。选山头实际上是选茶园,因为同是一个村落所拥有的各个山头茶园,所产茶叶香气多有差别 ,若不选择,就制不出香气特别的极品茶。选茶树,同样茶树也有差别,没有好的茶树长不出特别 肥壮的芽叶,发现大叶品种生产的茶叶品质最好。


从此以后,小河里的毛茶都以大叶茶品种为茶种广 泛推广,形成了现今太平猴魁柿大茶品种。选茶芽是生叶采摘下山要及时摊晾,同时选出整齐的两叶一芽的芽尖,并尽量保持大小整齐。把握好上述三个创新突破加上精心的制作,新的极品毛尖——奎尖便被创制出来了。叶任庵就是这样从茶叶的采制上将原先的奎尖制作工艺一步一步完善的。此后,太平毛尖的极品芽茶 ——太平奎尖(即太平猴魁前身 )采制工艺虽然在叶家保密多年,但仍在湘潭、三门一带逐步传开,并渐趋成熟,使之成为太平毛尖茶中的极品,并推向市场。


太平猴魁



太平奎尖在南京上市后,由于色、香、味、形俱佳而备受青睐。据传,有的上等客户看茶、冲泡后非常满意,以高价收购这种茶叶作为礼品送人。当时金陵等地居民都以喝到太平奎尖为时尚,供不应求,因而限每个顾客只售给二两。在当时创制太平奎尖的过程中以湘潭的叶任庵(经商南京)以及后来的叶南华(1883-1957年)(经商芜湖,设叶南记茶庄于湘潭,人称太平县看茶第一人,号称“兰花哥”)两家最有名气。那时茶叶分为:魁、贡、天、地、人、和六级别,茶梗茶沫为级外茶。“奎尖”在评审价格上分上奎、中奎、次奎三等,评不上魁尖的及统货制作的,按茶叶的嫩老度,制作工艺好差前后分为:贡尖、天尖、地尖、人尖、和尖五级,按质论价,好茶好价,次茶低价。后至民国八年(1919年)间,叶家“三春茶叶店”业资已达几十万银元,其中流动资金达十余万银元,以致南京茶市每年开秤面市都必须请“三春茶叶店”到场方可开价,可谓垄断一方。


据安徽省茶叶研究所资料及其他相关资料显示:至清光绪中期,随着茶市的兴盛,太平奎尖声名鹊起,供需量不断增加,龙门山(跨现新明、龙门二乡之大部)中各处茶山园主竞相效仿,茶商们四下打听采购,制茶技术也不断向外传播。民国元年( 1912年),太平湘潭茶商叶家长春茶叶店在自己家猴坑茶园里(现在的猴坑古道)精选魁伟两叶一芽(也称两刀一枪)的大叶品种(现称柿大茶)鲜叶,精心制作数斤奎尖,参展南京南洋劝业会场及在农商部陈列获评优奖。民国三年(1914年)三门茶商刘敬之(曾被公推为当时的南京茶叶工会主席)与众豪绅商定,在叶家长春店选购茶叶数斤(猴坑自己茶山特制的奎尖),经太平县商会选送,在美国旧金山召开的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参展(展会于1915年2月召开),一举获得金质奖牌。在送样时,组织方要求样茶须结合产地给予取名,猴魁是指猴坑(现猴坑古道)产的奎尖,茶叶个头魁大,并冠予县名“太平”,取名为“太平猴魁”。据太平猴魁正宗创始人第四代传人叶天生和叶氏族人叶良有等多位高龄老人回忆,此奖在新中国成立前一直存放在湘潭叶氏宗祠里,新中国成立前夕不知去向。


猴坑古道



太平猴魁问世以来,湘潭叶氏所制的魁尖制作精细而屡被世人所称道。据当地89岁老人叶生荣等多位老人回忆说:叶任庵当年做生意时,看到南京人得知太平的绿茶(尖茶)谷雨尖,两叶抱一芽,是质高味醇的好茶,南京人觉得喝到此茶,倍感时尚,求购心切。于是每到春茶采摘季节,叶任庵就返回家乡小河里,嘱咐伙计、茶工人员,在自己猴坑茶山直接挑出有尖头毛峰好的枝头采摘,下山后倒在板上一枝一枝再精挑细拣,尖、片分开制作奎尖和统货。后来茶叶季节,湘潭本村开的茶庄在收购茶叶时,也是这样要求当地茶农都这样制作这种奎尖茶的。这种“太平奎尖”茶的采摘、制作工艺,是湘潭叶任庵最早创制发展起来的。不论说是“太平奎尖”或“太平猴魁”,始于湘潭是有历史根据的,称叶任庵是创始人是名符其实的。


太平猴魁于1915年在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一举获得金质奖牌,翌年在江苏省陈赛,又获得金牌和奖状,“太平猴魁”从此便蜚声中外。在中国文化礼仪中,“以茶会友”很自然就会让人联想到君子之交。太平猴魁更是作为“国礼”登上国际舞台,多次被选为“国礼”茶赠与外国元首及外宾。


1958年7月,国家开始兴建陈村水库(现名太平湖),划定水位淹没线121米以下的周边自然村全部迁移,涉及湘潭的8个生产队14个自然村都要搬迁。小河里之十里叶家三分之二的人口于1959年下半年移民到太平县三口公社(现黄山区三口镇),以原名湘潭为名组建了三口移民新村——湘潭大队(现湘潭村),另有三分之一的人后靠居住。


湘潭叶氏魁尖制作技艺精湛,屡被世人称道,制茶讲究,色、香、味、形制茶工艺堪称一流。三口湘潭人、太平猴魁正宗创始人第四代传人叶天生和叶氏族人一道传承祖先技艺,适应市场经济要求,反复试验选种,改良传统制作工艺,因而自2015年开始由黄山市总工会、市人社局和黄山区人民政府主办的“徽州百工”全市太平猴魁手工制作技艺大赛每年均选择在三口镇湘潭村举行,至今已连续举办七届。


作为太平猴魁正宗创始人第五代传人的叶树林,发扬叶氏祖训优良传统,继承祖业,继往开来。把太平猴魁制作技艺发扬光大,结合现代市场经济需求,不断探索创新,改进太平猴魁茶种植技术、制作工艺,使太平猴魁市场品牌价值不断提升。叶树林于2009年5月申请成立黄山市黄山区成林茶业有限公司,主要产品为“太平猴魁”。传承叶氏祖先“三春茶叶店”之“魂”“脉”,顺应时代新发展,成立黄山市黄山区三春猴魁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


经过十余年的跨跃式发展,至2020年年底,公司资产总额3017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2000余万元 ) ,销售收入3000多万元。公司是安徽茶产业联盟第一届理事会55家理事单位之一,是黄山区茶业协会常务理事单位。2017年,公司成立“黄山市黄山区新明猴村古道家庭农场”,是“黄山市黄山区重合同守信用企业”,9月成功挂牌“安徽省新四板”(710590),是黄山区首批挂牌新四板的茶企业。2018年9月,公司获黄山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同年,获“市级家庭农场”称号。2021年5月,公司获准加入全国传统名茶联盟。


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叶树林始终从三个方面持续突破和发展。注重品牌塑造。公司现有太平猴魁生产基地面积66.7 公顷。为做大做强茶产业,于2016年在太平猴魁核心产区——新明乡猴坑村通过土地流转和租赁形式,流转土地20余公顷。注册的“猴源峰”商标于2016年11月获“黄山市著名商标”,于2017年12月获“安徽省著名商标”称号,其产品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太平猴魁茶行业中具有很高的知名度和信誉度,“猴源峰”牌和猴坑古道牌太平猴魁曾获“安徽省第十届国际茶产业博览会金奖”。


成林茶业在2020年安徽国际茶博会上



注重质量建设。公司通过IS09001-2008质量管理体系认证、SC食品生产许可认证。2020 年取得《有机产品认证证书》,投入800万元在新明乡猴坑村猴坑古道边山场流转适合太平猴魁种植生长的茶叶种植基地,并新建有太平猴魁清洁化、标准化初制加工制作厂房700多平方米,产品加工生态化。公司在茶园建设实现生态保护使消费者真正喝到放心茶、绿色有机茶,基地种植加工制作茶叶严格按照绿色、生态茶叶标准要求生产加工制作。茶园管理上,对茶棵采用人工除草,只施有机肥和饼肥、农家肥,对茶园病虫害防治,实行物理防治,采用粘虫板和太阳能诱捕灯予以捕杀,不喷洒农药,杜绝农残,从源头上控制原料的安全性。


在做好茶园管理绿色防控的同时,公司于2019 年对茶叶产品的质 量安全统一按照农业部要求实施全程质量安全追溯 ,即从茶园管理到茶叶鲜叶采摘、加工制作全程进行网上登记上报。客户购买的产品可扫二维码查询所购的茶叶茶园生产管理记录、采摘、加工制作日期、制作加工人员和批次号。注重优化营销。坚持“生态种茶、科技种茶、规范卖茶”,采取“公司+家庭农场+合作社+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走订单农业之路,主打品牌“猴源峰”和“猴坑古道”牌太平猴魁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批发、专卖店、超市、交易会等多形式 销售。通过电视、报刊、广告、微信等全媒体加大对外宣传,加强对外合作。


公司于2019年底在拼多多、淘宝等电商平台上开设线上销售,致力于传承、弘扬太平猴魁传统手工制作技艺。注重企业与文化的深度融合,把“猴源峰”“猴坑古道”牌 两大品牌的太平猴魁茶文化体现在每一个经销店和每一款产品包装上,2020年9月获得安徽国际茶产业博览会优秀销售奖。公司在做大、做强、做优的同时,不断提升社会效益,注重回报社会,在努力为当地茶农增加收入 、解决当地农民就业、带动周边茶农共同致富、对贫困村予以项目资金支持上做文章。公司自2009年成立以来,帮助当地茶农销售茶叶,从每年3吨多提升到十几吨;销售茶叶的价值从每年三四百万元发展到现在2000多万元。近三年来,积极参与扶贫帮困,公司对贫困户采取“合同订单”优先、收购茶叶优价、务工与金融扶贫融合等措施予以帮扶。


各项扶贫(产业扶贫、用工扶贫等)从每年几万元提升到2020年20多万元。在扶贫帮困同时,公司积极参与到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中。2019年9月,作为黄山区工商联执委企业、三口镇工商联副会长单位 ,公司采取合同订单形式,以高于市场收购价收购茶农茶叶。在茶园管理、茶叶加工制作上以生态、绿色和食品质量安全标准等方面指导茶农加工制作,得到村民的高度评价。

作者:周卓群 黄和平

END


优质农产品杂志:《优质农产品》杂志官方账号,聚焦品牌农业建设和优质农产品开发

欢迎关注

转载请注明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