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毛尖:历史与发展的深度探索

发表时间: 2023-06-09 16:06

文/胡叁叔

编辑/胡叁叔

悠久与荣光:信阳毛尖历史

河南的“信阳毛尖”素有“中国十大名茶”之称,在历史上久负盛名。但是关于“中国十名名茶”的说法众说纷纭,其中权威的说法是以1915年,巴拿马世界茶叶展览会及1959年全国十大名茶评比会的结果。其中信阳毛尖为三甲,后者排名第七信阳毛尖在唐朝以面积大,加工精细,质量好而闻名,所以《茶经》中也曾有不少关于这个地方的记载。

根据陆羽的调查,唐朝有8个茶叶产地,分别是山南,淮南,浙西,剑南,浙东,黔中,江南,岭南(见《茶经·八之出》)包括现在的14个省份: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贵州,云南,浙江,江苏,江西,福建,安徽,河南,陕西。

淮南地区在8个主产区中,包含了淮南地区,即光州,义阳郡,舒州,寿州,蕲州和黄州6个州。这些地区包括:今天河南省的光州和义阳,安徽省的舒州和寿州,湖北省的蕲州和黄州。光州有光山,定城,殷城,固始,仙居等五个郡,最初设在光山,后来才迁移到定城。义阳郡曾更名为“申州”,下辖“义阳”、“钟山”、“罗山”三个县城,其中义阳县为义阳的首府。

由此可以看出,唐朝时期的光州义阳郡治范围,大致相当于今日信阳市下辖的几个县级行政区。

唐朝,淮南地区有相当数量的人在做茶叶生意,“江淮人什二三以茶为业”。在《茶经》中,对于淮南出产的茶叶的品质,有这样的记载:在淮南,第一是光州,第二是义阳郡,第三是舒州,第四是寿州,第五是蕲州,第五是黄州。

陆羽在书中,将茶叶分成了四个等级,但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划分,按照一般的划分,就是形状、汤色、香味和口感。

茶叶的形状,颜色,香味和味道,除了与其产地的气候,海拔,土壤,降雨量等因素有关外,还与其加工制作的方法和技术水平也有很大关系。陆羽给光州和义阳的茶叶定了个一二流,是因为寿州、蕲州和黄州的茶叶不如光州和义阳。

为使人们能更好地认识茶的历史和功效,《茶经·七之事》援引《本草》等40余种经典记载,而信阳茶则是记载于《桐君录》中。书中说:“西阳,武昌,庐江,晋陵好茶,都是东方清茶。”

西阳县,建于西汉时期,位于光山县和潢川县的交界处。据其记载,在西阳县,武昌郡,庐江郡,金陵郡等地方,人们都喜欢喝茶,而且经常用来宴请宾客。

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信阳是一个主要饮茶地,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了制茶历史,而文人雅士更习惯于用茶来招待客人。所以很多文人墨客,特别是在隋唐时期,将茶艺融入到诗歌、绘画、禅宗之中,也就顺理成章了。

宋朝是茶叶产业迅速发展的一个阶段。著名学者、科学家沈括在创作《梦溪笔谈》的同时,也创作了《本朝茶法》。

这本书对部分山区的茶叶作了较为详尽的记载。光州地区平均每年有四万多公斤产量,子安地区有两万两千公斤产量。从这一点可以看出,信阳的茶业已经初具规模。

茶叶与休闲的结合,是宋朝茶文化兴盛的重要体现。宋徽宗较为流连吟诗作赋,对茶文化极为着迷,不但喜欢点茶、斗茶,他还专门撰写了《大观茶论》这本“专著”,其中对如何栽培茶叶,如何采摘茶叶,如何品尝茶叶等等都有详尽的记载。它是以书法和绘画见长,并以“茶宴”为题材,以文人雅士品茗为题,创作出《文会图》,对品茗生活进行了细致描绘,为后人提供了一幅宝贵而生动的茶文化画面。

信阳茶业在元朝遭受重创,到了明、清两代才逐渐复苏,主要是制作散装茶叶,并逐渐吸纳安徽六安的小把茶叶,部分茶馆也从浙江引进龙井,这就是今日信阳毛尖的主要制作工艺。

信阳茶历史源远流长,但其起源于什么年代,至今没有明确的文献记录。一九八七年三月,信阳地方文物局在固始县白狮岭一处春秋两厢三具棺木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具20-30公分厚的茶具,并用棕色的绳子编成了一张网,罩住了一层薄薄的茶层。

由此可以断定:“信阳的茶树栽培历史,应不会早在春秋时代就开始,所以,固始当时已有了较大的发展空间。”“信阳是中国最古老的古茶产区”这一观点虽有一定道理,但在固始县白狮子地14号考古发掘中发现的茶叶却无法证实这一观点。原因很简单,这片茶叶刚被挖出来的时候,被当做了一片普通的茶叶。可惜,没有做过DNA检测,也没有与本地的茶树叶片相匹配,所以,墓穴里的“茶叶”,到底是本地出产还是外来出产,不得而知。

如此看来,所谓古墓中的茶叶是由固始人“种植”的只是猜测,其根据也只是以发现的古墓在固始为基础。按照这个道理来说,古墓里用来做茶水的绳子,应该就是从古时候开始的。信阳在春秋时期属于楚地,大量的古代坟墓已被发掘出来,但在固始县的白狮子地,仅在14号坟墓中发现的一片茶叶。王国维所提倡的双重证明方法,就是在告诫我们,单证是不能成立的。

信阳的制茶可能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然而,仅仅从固始县白狮地14号考古发掘出的茶片来看,并不足以证实它是否存在或者“只有”2300多年的历史。

高端与宜人:信阳毛尖之品质

好喝茶的人,对茶叶品质很看重。信阳上等贡茶除了工艺上的要求外,还受到海拔、气候和土壤等天然环境的影响。《茶经》还强调了茶叶所处的生态环境,包括土壤、气候等。适宜茶树生长并累积茶活性成份的土壤,以岩石充分风化者为上等,有砂子的砾壤次之,纯黄色黏土又次之

河南农大研究组在信阳茶区开展了一次野外采样,结果显示:信阳茶区以黄棕壤和稻田土为主,母质以下蜀黄土为主,同时也含有较少的泥沙等物质。茶区的土壤N、P、K含量适宜于高品质茶叶的生产;黄棕壤的pH为4.88~5.86,适宜茶叶的酸碱环境,适宜茶叶的酸碱环境;部分茶区的土壤中,钙质含量较高,可根据当地具体条件,适当增加硼的用量。信阳毛尖品质好,与豫南地区、大别地区和桐柏山地区的特殊土壤环境密不可分。

陆羽在他的《茶经》中,并没有专门论述气候因素对茶的作用,但是他却将喝茶和吃党参进行了对比,认为喝茶和吃党参都是有害的。寒冷、凉爽、潮湿的环境最适合人参的生长。人参的成长不能有强烈的光照和温度,但也要有散射的光线。在土壤方面,好的选择是肥沃,疏松,有很深的腐殖质沉积褐林土或山区的灰化褐林土。

上党在宋朝以前就有丰富的党参,曾是朝廷的御用珍宝。但自宋朝以后,因滥砍乱砍,百里无异;因砍伐放纵,千家丛生;采掘而无节制;开荒耕作,与千夫为邻;由于火灾和天灾的影响,上党人参的生长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再加上农民们承受不住赋税,纷纷弃田,到了明朝,人参的产量已经所剩无几了。如今的上党,已经没有了人参,再也找不到了。

在此,我们就不客气地说一说上党参为什么会灭绝?一是《茶经》中把种茶、饮茶和吃上党参放在一起比较;二是由于生态恶化,导致一个地区珍贵的土产消失殆尽,上党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给我们留下了很深印象,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好的启示。

无论是在淮南山区还是在豫南山地茶区,信阳毛尖的生长条件都是十分有利的。这里的天气很好,雨水很多。镇雷山地处信阳南郊,为信阳最古老的茶园,从明朝开始,就有了上好的“毛尖”。信阳毛尖茶区位于固始市以东,海拔300-800米,以“五个云层、两个水塘、一座山头”为主要产地,春季和夏季多云,常年多雨,气温较低,但对茶苗的增长却有很大的帮助。

信阳毛尖之创始:股份与集群

信阳茶的制作有着很长历史,它的发展历程与其它地区的茶产业有着类似的特点。与近代的生产经营相比,它有明显区别,一是更早期的产业集聚,二是更多的采取股权合作制的发展模式。因其对品质的高度关注,信阳毛尖逐渐成为一种名牌。

晚清民国时期,信阳八大名茶创立,为信阳近代茶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特别是采用了股份制的管理模式,使得茶叶的生产具备了专业化和现代化要素,这对于提高茶叶品质、提高技术水平和实现可持续发展都有着重大的作用。

信阳在100年以前就开始实行股份制经营,这既是信阳茶人敢于借鉴外国的成功做法,努力突破传统的小农管理模式,又是一种进步思维,同时也说明了发展茶业,一定要走向商品经济道路。

八大茶会和一九二五年五树村在董家河成立的“集云茶社”,都说明了股权合作的益处。首先可以有效地缓解农户融资不足和规模化经营之间的冲突,并有效地提升了社会闲置资本的使用效率,达到筹资方和投资方共赢的目的。

其次,通过高效的大批量的加工和工艺的改善,达到了减少茶价和增加利润的目的。20年来,除了零星的个人茶山之外,合作社共发展了400余亩的茶叶种植基地。他们的茶室面积大,设备齐全,成为发展茶叶经济的典范。规模化、专业化生产更加重视数量和品质,通过引进新品种,以及从国外引进茶叶大师到合作社指导生产等措施,信阳毛尖在品质和数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升。

信阳毛尖的栽培、采收和加工过程,在此阶段已趋于完善,并具有相当普遍性。八大茶楼也在许多方面进行了创新。比如1919年广生茶馆推行的“标包制”,就类似于近代经营中所采用的契约制度。

具体办法是:股东大会选举懂得经营的担任公司的经理,并与茶社的社长签署合约,对茶园的管理、采摘、加工、产量等方面作出明确的规范,并对其进行独立核算。该协议由第三方见证人作保证后提交法庭。

为了确保合约的实施不走偏,股东大会还指定了一名“监山”人员,全程监控合约的实施情况。例如,为了保证茶园的可持续发展,避免承包者采取诸如过度采摘等短视的做法,在合同中还特别说明了:第一茶、第二茶不能长达45天以上,在夏至后7天内,必须停止采集,以促进对树木的养育。为了能够更好地经营好茶园,让它不会出现亏损,还能获得更多利润,承包者在生产和经营的每一个过程中,都会十分重视,积极地提升自己的采摘和烘烤技术,以确保茶叶的质量。

合约通常是三年,到期时可以续约。通过股份制开发和合同承包,不但促进了信阳茶业的发展,促进了茶业的工业化进程,推动了全省茶业发展,形成了一个具有规模的茶业集群。

从某种程度上说,信阳八大茶会是茶叶产业集群化发展的一个缩影。在某一地区,存在着相互协作和相互竞争的行业,在现代工业的整个生产流程中构成一个整体。

晚清民国时期,信阳八家茶坊虽然还没有形成近代大工业的规模化和完备的产业链条,却已表现出明显的手工业的特点。

首先是它在地域上的集中。在小农户形式下,信阳虽有茶业历史,但因元明时期茶业的衰落,自清起,其复兴之途举步维艰。京汉铁路、淮河贯通,使得信阳既是豫南地区的一个主要商贸中心,又是信阳茶业发展的一个新契机。

八个茶会其实就是八个从事茶产业的经济组织,又称八个股份合作制公司。在短时间内,全县出现了8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具有较强劳动强度的专业化茶公司。其集群发展表明信阳已经步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阶段,也表明信阳茶业已步入了规模化发展的复兴时期。

其次,形成了一个统一的茶叶生产组织。现代工业集聚是由企业自身的发展需要和国家的行动共同作用而形成的。晚清民国时期,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在当时还处于一个小农户的社会背景下,茶叶的生产处于一种支离破碎的状态,而且缺乏规范。

在信阳茶叶产业恢复早期,因市场不畅通,大部分茶叶仅限于本地市场,仅有小部分茶叶远销至南阳,洛阳,开封和汉口。部分茶商由于库存过多,不得不降低茶叶价格,导致亏损。八大茶会的建立,让广大茶叶消费者和政府都对信阳茶叶的发展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为便于消息的传递和对茶产业的发展的引导,在地方上的统筹下,建立了一个茶局。

董事会的责任包括:将国内外茶叶生产、加工和销售的行情、趋势和相关的信息,进行技术的交流和训练,以及对生产者和销售商的关系进行协调。

在信阳茶公所的存在过程中,它对各茶社和其它生产者的管理起到了很大的协调和引导作用,从而使茶叶的管理从一种完全的的管理方式转变成一种更主动地与市场接轨,主动适应消费者需要的行为。

三是推动信阳茶业工艺的发展和完善。八大茶社在生产和管理上还停留在过去的一种模式上。从现在的角度来看,仍然是一种私人小型公司,但是因为群落本身的竞争性,它们都十分注重对茶树培育和采摘,以及对茶叶烘烤技术的改善和提升。

一是要注意引入好的品种。一些茶叶公司先后从安徽的六安,湖北的咸宁,通山,以及浙江的杭州等地引入了产量较高的茶叶品种,从而提高了一亩地的产量,达到了30公斤。他们又花了大价钱,请来茶叶大师,来指导他们的制作。车云茶社激励吴彦远这位炒茶工人进行了一次大胆的改革,将“握把”炒茶变为“散把”炒茶,将不抓条变为抓条、摇条。

经过这一技术的改良,毛尖茶条变得细密、挺拔,又显露出了锋芒,满毫齐匀,不但外观变得更漂亮,而且茶叶颜色也变得更碧绿透明,味道也变得更甜、更持久,进而提升了它的社会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

产业与科技:信阳毛尖之做强

信阳茶叶产业的再度复兴是从1930年代的鄂豫皖苏区创建开始的;自1950年以来大规模复兴。到2021年末,信阳市拥有216万公顷的茶园,年产茶8000多吨,产值150亿元,拥有1000多个茶企业,员工120万余人。在“2022年中国茶地域公有品牌”评价结果中,信阳毛尖已以752千万元的价格,连续13年位居第3。信阳毛尖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龙头”。

“信阳绿茶”列车的开通,意味着信阳茶的外销范围由原来的非洲,中亚,东南亚,扩大到了欧洲,成为“丝路”贸易历史上一项重大事件。也是信阳茶业和茶文化发展史上一项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预示着信阳茶业已经进入了现代化、工业化新阶段。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后,信阳茶产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具体而言,主要有以下五点:利用区位的有利条件,强化了对工业空间的宏观引导,促进了工业空间的不断优化;优质、生态、安全和高效的发展思想,使生态和安全的产业链条得以延长;推动了特色、科技和规模的发展;创新诚信文化营销策略的贯彻落实,促进了营销网络的畅通;规模经营和集约发展使茶叶产业的经济效益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五百十)《邦计部·重敛》》

【2】宋效忠《信阳种茶是从川陕移入的吗?—兼谈信阳是我国最早的茶叶产地之一》

【3】刘超梁,吴克宁,吕巧灵,周小泉《信阳毛尖茶叶生长环境的土壤特性分析》

【4】王利群《上党人参绝迹原因的初步探讨》;程超寰《上党人参是怎样绝迹的》

【5】杨慧洁《2022年信阳毛尖茶气候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