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茶友自述:我是怎么样迷恋上2000元/斤的白毫银针的?

发表时间: 2024-03-22 17:10

今天想跟大家聊一下:这些年我喝茶的感悟。

其实我真正开始喝茶不算早。

毕竟身为一个北方人,从小接触到的酒本身要比茶更多。我们那里人喝茶,都是一大壶,丢点绿茶进去,就这样闷泡能喝一天。所以从小到大,对喝茶的认识无非就是:一堆绿叶子、有点苦有点涩、都是叔叔伯伯辈中年男人的标配。

直到我工作来了广州,一个不喝茶就交不到朋友的城市。第一次是被前辈带着去喝了一泡顶好喝的白毫银针,越品越有滋味。当时喝完就被种草了,转头对前辈说,想要囤几大罐每天都喝。后来发现是我大言不惭了,哈哈哈~


虽然直到现在也没实现每日一泡白毫银针的小目标,但当时的喝茶,让我从此掉入茶叶这个大坑,再也没能爬上来。

我是一个日常都爱把事情掰扯明白,想要更加简单直接一点的人。特别不能忍受茶行业模糊不清的概念和说法,探究的多了,慢慢地就对茶叶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观点。


后来也有幸做了几年茶相关的工作,去到了产区深入溯源、和很多当地茶农交流、和一些茶专业的老师学习,也经常拿茶和酒、和咖啡、和各种饮品对比。后来的后来,我自己的社交圈也多了不少茶友,就连我日常送别人礼物的首选都变成了茶。

下面是这么多年,自己对茶行业形成的一些认知,跟大家分享共勉:




1.茶叶是饮料,不是保健品,更不是药物!


养生之风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把茶叶当药来卖的所谓“茶人”,尤其黑茶更是重灾区。

茶叶成分有没有药用价值?有!

茶多酚可以降血脂、降血糖、预防骨质疏松,黄酮类物质可以消炎杀菌,抗氧化剂可以抗衰老等等,这些都是没错的。但是一切脱离剂量来谈疗效的都是耍流氓。

要起到上述效果,以红茶为例,一个人每天的饮茶量不能低于12升。市面上最大的瓶装可乐是2.5升,你想想每天要喝5瓶多水,是啥感觉……

既然是饮料,好不好喝才是最关键的,选茶的时候对味就好了,没必要为了所谓的疗效强迫自己去喝不喜欢的。


2.适口为珍是对的,但好茶也有通用标准


茶无好坏适口为珍,没错,但前提是你得有能力分辨好赖。

每个人都可以说这款茶不合口味,但真的不是每个人都能够评判一款茶的优劣。


在我看来,具有以下几个特征的茶,才可以当得上一个“好”字:典型香气、味道干净、水路清晰、回甘持久、有厚味、显韵、耐泡。

比如一款水仙,暗有花香,无奈味,香气入水,层次丰富,入口不寡,岩韵显,耐泡度不低于八泡,喝完半个小时口水还带看一丝甜味。

这样的茶,无论合不合口,我都会承认它是一款不折不扣的好茶。


3.茶的品质取决于三个因素——山场、茶树、工艺


潮州曾在90年代末引进过一批观音树种,就种在饶平一带,理由是闽南和潮汕地区气候和地质条件都很相似,当然还有个没说出口的原国是铁观音比凤凰单丛卖的好。

结果是不言而喻的,这批树早已被连根拔起,再也看不到丝毫痕迹。

山场是讲究小气候的,平原或丘陵地区的茶园还好,高山地区的茶园,哪怕是相同海拔就隔了一道山梁,也可能一个多雨一个整日放晴,出来的茶叶滋味当然干差万别,岩茶的山场味就是这么来的。

总之,山场、茶树、工艺,这三者既相对独立,又相辅相成。

至于工艺,一个“看茶制茶”就很说明问题了。

哪儿种茶树,多少年的树龄,因为每年阳光雨露的不同而成色不同的茶青,这都是看茶制茶的范畴。

好茶做废的可能不大,但能把十分的滋味做足,甚至做到十一二分,那就见真功夫了。


4.好茶不大可能被做废,但很可能被泡废掉


之前还有个茶友跟我抱怨说单丛味道淡,我对他说,如果单丛你都觉得淡,那世界上估计没啥茶你觉得浓了。

后来发现他130毫升的盖碗只投了3克茶.…我瞬间就懂了……


茶水比例、水温、坐杯时间,这三者取得合适的值,才能泡出一杯满意的茶,而所谓“合适的值”,并没有一定规定,需要自己尝试喝把握。

泡的好,再增三分滋味,不夸张。


5.存茶要目的明确,不要为了存而存


存普洱,存老铁老岩,之前三联还有一篇文章说存了50年的正山小种

茶叶也是有生命周期的。跟人一样,也有上坡下坡,年岁过大就死球了。

总的来说,茶叶的存放过程就是一个内质氧化的过程,香气逐渐变弱,苦涩感减淡,醇厚感逐渐增加。

有的人喜欢强刺激,那就喝新茶;有的人喜欢厚重的感觉,那就多放几年,并没有一定之规,适口为珍这句话放在这儿一样成立。

我们买茶,包装上都有保质期和储存条件,意思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储存可以放置多久。这些都是保守估计,也都是一般而言,不是必须遵守。

比如红茶,一般都是密封防潮防异味,常温。但是手里红茶多,又想尽量长时间的保住新茶时的香气,那么放冰箱也不是不可以。

明确地知道你想要的是什么感觉,大概了解温湿度的安化对存茶的影响,这才是存茶的先决条件。

前者需要自己把握,后者需要自己学习。说到底,喝茶是一件很私人的事。当然,垃圾存二十年仍然是垃圾,这一点请牢记。




以上是我的相关认识。喝茶一事,从来都不是复杂的,也不是神秘的。不被市场观点裹挟,不去攀比圈子,找到自己舒服的状态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