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全国人大代表樊生华:西湖龙井非遗传承人谈现代化生产与传统制茶技艺的融合

发表时间: 2024-03-07 14:41

21世纪经济报道见习记者 顾婷婷 杭州报道

当前新茶饮品牌持续火热,受到年轻人的追捧,但在产业端的茶叶产区却面临着劳动力短缺,制茶技艺传承难等问题。

作为手工炒茶50多年的“老茶人”,同时也是全国人大代表,西湖龙井采摘和制作技艺传承人樊生华肩负起制茶技艺守正创新,提升全国茶产业发展的重任。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樊生华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连线时表示,茶产业既要将老手艺传承下去,也要跟现代化的制茶机器结合,提升技术。近年来,他也积极与新茶饮品牌展开合作,让更多年轻人爱上茶文化。

《21世纪》:作为全国人大代表,你这次关注的两会建议有哪些?

樊生华:这次两会有两项建议我比较关注,分别是《关于进一步加强茶文化国际传播力建设的建议》和《关于项目化推进浙江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建议》。

其中,在加强茶文化国际传播力方面,建议包括提升茶科技和开发新产品,特别是新茶饮发展。通过运用现代深加工技术,把茶叶加工成茶饮料、新型饮品,丰富饮茶方式,引领新茶饮产品。另外构建中国茶驿站,把中国的茶空间通过官方和民间相结合的两种建设渠道,带到世界各国,同时学习法国葡萄酒庄园的发展模式,发起“微茶庄园”项目,发展茶主题民宿,升级茶销售方式,促进茶旅融合。

第三项建议是我自己提的建议。因为我是传承人,也是茶农,根据本地的实际情况,现在茶叶产区面临劳动力短缺的问题。目前很多茶园都在山坡上,劳作比较麻烦和辛苦,建议以数字化、智能化、机械化的手段把茶园的采摘、生产、管理等流程串联起来。先在茶园里布局,能相应缓建劳动力短缺问题,增加农民收入,先行先试做好了之后,再往全国其他地方推广。

樊生华:我去年履职了一年,考察了安徽、江苏、浙江,福建、贵州、云南等主要茶叶产区都面临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有了稳定的工作,在茶区的时间很短,即使教了他们技术,抽时间返回来也比较困难。所以如果我们把数字化做好了向全国推广,就可以带动全国茶区实现共富的愿望。另外,如果茶企能跟其他行业一样,通过增加经济效益,提升工人收入,让年轻人觉得比在外面打工的收入更高,才能慢慢吸引他们回来从事茶产业,并起到很好的传承作用。

樊生华:数字化包括两块,一个是茶园管理,还有一个生产。在杭州,我们在茶园管理进行数字化改造,但在炒茶的工艺上仍然要坚持手工。数字化、机械化的发展在全国其他茶产区都是非常重要且稀缺的,特别是比较偏远的地区,数字化、机械化的应用对茶的品质和经济效益都会有大幅度提升。

在现代化生产中,我建研发生产制茶机器的人员可以和炒茶人多多交流。 如果可以改进机器,慢慢与手工炒茶技艺接近,甚至最终达到完美的结合,才是真正提升生产力。

樊生华:手工茶品质跟机器厂没办法比,如果用机器替代了,这个技艺也危险了,一千两百多年留下来的好东西在我们手上断掉是非常可惜的。

西湖龙井茶名声在外,需求量大,产量又有限,只能是用一双手慢慢地守正加创新。这也要靠年轻人来做,对我本人来说不可能。

现在也有不少年轻人认识到了手工炒茶的重要性,在杭州我们每年举办培训活动,开展高级炒茶技师和炒茶技师考核评定,鼓励更多年轻人加入手工炒茶队伍。

我建议,政府可以加大力度帮助恢复手工制茶,鼓励企业接收年轻人,培养新生代手工制茶人才,把茶的技艺传承好,提升西湖龙井的品质,带来经济效益,如此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

樊生华:5年前我就跟新茶饮企业合作了,今年还是跟奈雪合作。奈雪和古茗去年一年的干茶销量差不多都是1000吨,这个量非常大,而且这部分茶产自边远茶产地,可以起到帮扶作用。

同时这也协同和提升了整个茶产区的产业链,把茶的品质提升了,自然价格也上去了,经济效益也来了。另外,新茶饮等店铺和平台可以起到宣传推广茶文化的作用,通过联名和视频播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爱上西湖龙井茶。

樊生华:前几年,以西湖龙井为代表,有44个茶进入了非遗项目。我们把这44个传承人聚集在一起,去年跑遍了全国的大中城市,甚至到德国、法国去展示宣传,把茶文化中的正面作用和功能宣传给消费者。

比如44个茶种里,有几个如金华举岩茶是相对比较小的茶种,我们申遗的时候将它放进去,让大家知道绿茶不止西湖龙井,还有很多别的品种,对它而言就是很大的帮助,可以促进茶农的增收和当地茶产业的发展。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