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临桂:清代东阁大学士陈宏谋墓遭破坏事件

发表时间: 2018-08-21 14:17

清代乾隆东阁大学士陈宏谋,在外仕途50年,历任十二省二十一重职,至拜相入阁,届耄耋之年,始获帝允荣归。不幸,途在山东兖州的韩庄病故不起。这一代名臣、先贤安息在哪里?墓前的荣制如何?“文革”中的遭遇到底怎样?多年来传说纷纭。

传说陈墓四十九

乾隆辛卯三十六年(1771)农历六月初二日巳时,陈宏谋以76岁高寿在韩庄归舟上告别人世。

乾隆帝闻奏后,当即诏谕:以其德性谥号文恭。九月初四,又颁诏:赐祭葬、御赐旌表文和赐祭葬文(计有《谕祭文》、《恩赐加祭一坛文》、《恩赐入贤良祠加祭一坛文》)。陈宏谋虽是清代第一位汉人相阁,但他开拓和发展了康乾盛世,因而朝廷对他恩宠有加,使他备受殊荣。

但是,陈宏谋灵柩的真正安息处,一直流传着两种说法:

一说,历史上,为迷惑他人,曹操生前曾亲自督造72座疑冢;秦桧在其真墓附近营造了数座假坟。因而认为,熟读史书,得宠大阁老的陈宏谋死后也有疑冢,而且多达49座。还说临桂县四塘乡横山村陈氏家谱的陈宏谋名下就记有这些疑冢处。还有谚语相传:“七七四十九,沿着水系走;真坟在江苏,疑冢到处有。”

说是,当扶柩船沿着南运河到达江苏时,因陈宏谋在江苏为官期间,浚白卯口泄太湖水,保护了经济重心苏州、松江等府的安全,极有政声,就在那里入葬了。另在两广营造了48处假墓,如传闻广东高要有座衣冠冢,因当地老百姓得到陈宏谋的减粮,以建墓纪念。还因当年陈宏谋曾不顾自身安危,为民请命,揭露了广西巡抚金鉷虚报垦荒亩数,造成重赋丧命事,反被降职问罪,使广西人民感载,因此广西的衣冠冢尤多。

民间传闻,又以桂林的衣冠冢最多,说东郊尧山1座,灵川定江1座;临桂境内又有会仙2座及四塘狮子山尾、东畔岭十八亩良田和东畔岭等等数座。说凡有石人石马的清代墓大都皆是。

1985年12月间,我们进行文物普查到达临桂县四塘横山村,为了弄清陈宏谋墓的真假作了调查。《陈氏家谱》可惜已毁于文化大革命,但在陈乃光老人家中查阅到了他冒着批斗风险,秘密收藏下来的家谱手抄本,在陈宏谋名下,并没有疑冢的暗示。我们又作了田野考察,原来,尧山所指实是云贵总督岑毓英墓,灵川定江浔江村墓则是岑毓英孙子、号称“孝子”的岑德固与其母亲合墓,临桂保宁墓实为岑毓英长子岑泰阶(讳春荣)墓。陈、岑几乎同音,由于缺乏考察,附会疑冢之说竟相传了三百年。

陈宏谋墓在哪里?就在故乡的东畔岭。清版《临桂县志·冢墓》已明白记载:“东阁大学士、谥文恭陈宏谋墓在西乡四十里东阪村。乾隆三十七年。”家谱也是这样的明录着。东阪村即东畔村。

哀荣礼备,泉壤生光

原来,陈兰森护送着祖父陈宏谋的灵柩,由运河入长江、经洞庭湖再入湘江、经灵渠进入漓江、再经相思埭回到故里停厝,经历了半年的舟行辗转。于次年二月入葬在故里南去2公里的东畔岭上。东畔岭是古代永福罗锦进入省城官道的必经之地。

陈阁老墓曾是广西将相墓的一绝。墓坐北向南,前有绕江横流,“绕河曲弯,子孙膝转”,远望丘陵起伏,犹如天马行空,后靠凤凰岭,犹如坐卧龙脉上。墓周昔日古松林立,如苍龙穿云,非常壮观。相传,当年风水先生是“五马赶六羊,赶到鸟龙法(老机场一带)”后,勘踏到这处据说是子孙满堂的吉穴,正好弥

补了墓主人无亲嗣的不足。陈墓极尽荣制:

墓前左去两百米的官道旁,耸立着“皇清予告光禄大夫宫傅东阁大学士陈文恭公神道”巨碑。墓前中轴线上,依序华表,五开问石坊及狮、羊、马三对走兽和文臣、武将二对翁仲石作仪仗。其中,文臣两人秉笏、两员抱卷;武将分执刀、枪(矛)、斧、剑,雕刻的丝须衣褶毕现毕露。封土近前则对列着乾隆帝《御赐旌表碑》和《赐祭葬文碑》一石三文。两碑的上额,皆浮雕双龙,中托篆书“御制”2字。碑文满汉对照。三碑均以赑屃用力负托。墓冢扶手型,共用108块麻石磨光对缝,几乎看不见缝。墓园茔地10余亩,正如《御赐旌表碑文》所说,已是“哀荣礼备,树丰碑而泉壤生光”。

从纪念到毁灭

1943年,广西知名人士李宗仁、白崇禧、黄旭初、李济深等119人发起,在横山村左隅创办了一所纪念陈宏谋的榕门中学。1959年榕中改为临桂中学,1964年郭沫若听闻学校在陈宏谋故里,特为学校题写了“临桂中学”校匾,由于继承了先贤陈宏谋的遗风,该校成为全县重点中学。可是,历史开了个玩笑,就是这所以先贤为荣的乡梓子弟学校,却将先贤墓砸了个稀巴烂。

1966年5月的一天,临桂中学的红卫兵齐集村前大坪。造反头目振言批判道,封建社会有清官爱民之说是反动言论。接着指出:“打倒封资修,首先是‘封’。我们这里就有一个四塘公社最大的‘封’、临桂县最大的‘封’、广西最大的‘封’——一品宰相陈宏谋!陈宏谋虽然死了,但他的坟大碑高,还有石人石马簇拥,封建阴魂不散。今天我们要去采取革命行动,破除‘四旧’,彻底捣毁陈宏谋墓,再踏上一只脚,叫他永远不得翻身!让无产阶级专政占领一切阵地!”一呼百应,在“打倒帝王将相陈宏谋!”、“横扫一切牛鬼蛇神!”的口号声中,打着红旗的数百红卫兵向东畔岭出发了。

砸墓队伍是有组织也是有准备的,集队时已带上了钢钎、羊角锄和拔河粗绳。

到达墓园,已是烈日当头。红卫兵头目作了分工后,扛旗人领先一声高喊“开始!”行动开始了。

一群红卫兵将粗绳套在一个个翁兽石作的脖颈上,“一、二、三!”一个个被拉倒在地。几名体壮力强的抡起八磅铁锤,向石雕一锤锤狠狠砸去,这些艺术作品顿时身首异处,粉身碎骨。

御赐碑都是高达3米的巨碑,下面是大石龟托负,十几人套上绳索无动于衷。被激怒的红卫兵誓言一定要打掉乾隆皇帝的威风,于是加绳加人,一声声巨响,巨碑终于扑倒在地,四分五裂。

掘墓也在同时进行。红卫兵头目是想在陈宏谋墓里掏出金银珍宝示众。当打碎了庞大的墓碑,撬开了围石后,围观的群众水泄不透。可是,墓室顶部为铁砂、桐油和石灰汁的三合土灌封,坚硬如铸,钢钎下去,只撞出点点钎眼。墓室难以揭开,有人很快弄来雷管、炸药,终于炸开了一个缺口,见到了一块暗碑(即墓志),墓室终于揭露。这是一个土坑墓,棺木已朽无迹,仅有少量残骨,出土了一缕发丝,附着一件镂空鎏金帽顶、一副老花眼镜。在红卫兵头目心中,陈宏谋的金银珍宝一定是满棺满坟,不料,想象成为泡影,只好将这几件物品陈放在坟头示众。

此时有人议论,大宰相必定是个大拱墓,这拱墓必在更深处。正当还要深挖下去时,风云突变,一个炎日当空,突然吹来一阵狂风,将红卫兵的大旗卷上了天空。刹时,数百红卫兵被吓得一窝蜂地赶快逃走,砸墓反而被墓砸。1986年,我们市文物工作队帮助整修了墓冢,但他墓前的石作艺术再也无法复原了。

(作者:赵平,桂林文物工作队原队长)

延伸阅读:

陈宏谋(1696年-1771年), 中国清朝中期政治人物。字汝咨,曾用名弘谋,因避乾隆帝"弘历"之名讳而改名宏谋。临桂(今广西桂林)人。雍正进士历官布政使、巡抚、总督,至东阁大学士兼工部尚书。在外任三十余年,任经十二行省,官历二十一职,所至颇有政绩,得乾隆帝信任。革新云南铜政,兴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理天津、河南、江西、南河等处水利,疏河筑堤,修圩建闸。先后两次请禁洞庭湖滨私筑堤垸,与水争地。治学以薛瑄、高攀龙为宗,为政计远大。辑有《五种遗规》。乾隆三十六年卒。谥文恭。

陈宏谋是广西临桂县四塘乡人,生于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殁于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陈宏谋从小家境贫寒,他青少年时代苦读苦学,通过科举考试,实现了人生的理想。雍正元年(1723年)二月,他在广西乡试中考中头名举人,当年秋天,在参加全国会试中名列108名,参加殿试中三甲第九名,成为雍正元年进士。陈宏谋在会试和殿试中的名次,算不得是最优秀的,但是他碰上了"康乾盛世"的历史机遇,为官从知府、按察使、布政使、巡抚、总督,到兵部、史部、刑部、工部四部的尚书。清沿明制,不设宰相,以大学士总理国政,遂为宰辅。陈宏谋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三月升任东阁大学士,官当到位极人臣了。如果仅从仕途来看,陈宏谋也不见得有多少独到之处,因为"康乾盛世"所产生的"贤臣名宦"数以百计。

《清史稿·列传》卷三百七《陈宏谋传》篇尾对陈宏谋的评论:"乾隆间论疆吏之贤者,尹继善与陈宏谋其最也。尹继善宽和敏达,临事恒若有余;宏谋劳心焦思,不遑夙夜,而民感之则同。宏谋学尤醇,所至惓惓民生风俗,古所谓大儒之效也。于义督军储、策水利,皆秩秩有条理。大受刚正,属史惮之若神明,然论政重大体,非苟为苛察者比。允随镇南疆久,泽民之尤大者,航金沙江障洱海,去后民思,与江南之怀尹继善、陈宏谋略相等。"这篇史传把陈宏谋与同时代的两江总督尹继善从众多的"贤臣名宦"中提高到最贤者了,但仍与云贵总督张允随"略相等"。

后人则把陈宏谋从雍正七年(1729年)二月至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六月,他先后担任过浙江、云南、江苏、陕西、河南、两广等十三个行省的布政使、按察使、巡抚、总督等职,并任过扬州、天津、江宁这三个繁杂地区的府道官,总计外任37年,历三府、十三行省,当二十一任官职的经历,总结为其时间之长,职务之繁,为同时代人所不能及。然而,仅凭这些经历,陈宏谋也还不能成为世界的陈宏谋。后人把陈宏谋推崇为历史上的好官清官的典型,他为官廉洁自律,反腐败惩污吏,打击黑恶势力,维护民生,忠君爱民,兴修水利,大办工业等这些鉴定考评似的褒语美言,也还不能使陈宏谋成为世界的陈宏谋。

2001年,美国著名历史学家、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历史系教授罗威廉出版《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一书,认为陈宏谋关于人和社会认识的基本点,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欧洲学者十分相似,显示出当时的中国对欧洲而言并非是"停滞的"和"落后的"。该书于2013年被译为中文刊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