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红袍:低调的茶文化瑰宝

发表时间: 2023-01-16 15:23

低调的事物往往善藏锋芒,掩藏着足以高调的底气。

如果你到过武夷山,一定品尝过大红袍,武夷山人不会炫耀它过往的荣誉,更多的是向你介绍大红袍傲人的岩韵风骨。

曾经大红袍叫武夷茶,是万里茶道灿烂历史的活名片,是连结古代东西方文明的纽带。

现在它被誉为“茶中状元”。

几百年的历史,颇具传奇的经历,今天就让你沉浸式感受它足以高调的底气。

经久不衰的皇家贡品

历史上,将产于武夷山的茶叶统称为武夷茶。

后因“岩岩有茶、非岩不茶”的地质条件,产自武夷山的乌龙茶又得名“武夷岩茶”。

武夷茶唐代已有成茶,宋代被选为皇家贡品,元代在武夷山设立御茶园专门制作贡茶,现在就座落在元朝皇家茶园遗址「御茶园」武夷茶成为经久不衰的皇家贡品。

在武夷山众多的岩茶中,尤以大红袍为首,从采摘到制茶技艺,都十分繁复,是历代帝王贡茶中最为珍稀的品种。

两百多年前,乾隆皇帝喝到了新进贡的大红袍,对这种味道一见倾心,遂提笔写下“建城杂进土贡茶、一一有味须自领。就中武夷品最佳,气味清和兼骨鲠”。

大红袍能在长达数百年的历史长河中,被选为皇家贡品,其无与伦比的岩韵花香与难以抵挡的风骨,足以解答大红袍为何经久不衰。


天下第一茶的历史传说

大红袍的光芒,还始终伴随着一段广为流传的美好传说。

1385年,明朝洪武十八年,有一位秀才上京赶考,路过武夷山时病倒在路上,幸遇天心庙老方丈,泡了一碗茶给他喝,果然病就好了。

老方丈说:每逢春日茶树发芽时,上九龙窠绝壁采下茶叶,炒制后收藏,可以治百病。

秀才便亲自采下茶芽,制作成茶,后来秀才金榜题名,中了状元,带茶进京,正遇皇后肚疼鼓胀,卧床不起。

状元立即献茶让皇后服下,果然茶到病除,皇上大喜,将一件大红袍交给状元,让他代表自己去武夷山封赏。

到了九龙窠,状元将皇上赐的大红袍披在茶树上,后来,人们就把九龙窠绝壁上的茶树叫做“大红袍”。

纵观这段传说的根源,你会发现明朝官服用色却多为红色,而当时大红袍也的确被列为皇家贡品。

红袍也好,贡茶也好,他们的核心都是源自皇室,都可以证明大红袍历史发展的至高地位。

大国外交的“重要嘉宾”

作为历代皇室贡茶的大红袍,含金量自是不言而喻。

但许多人或许并不知道,天心岩九龙窠岩壁上仅存的6株母树大红袍,也曾在外交史上担起“半壁江山”的重任,成为中美外交的纽带。

1972年中美建交,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访问中国,毛泽东主席以四两大红袍为礼,赠予尼克松总统。

据说收到礼物之后的尼克松不太高兴,觉得这礼物送的未免有些小气。

同时在场的周恩来总理察觉到了尼克松的情绪,迎上前对他说:“主席把半壁江山都送给您了”。

尼克松听了更加不解,周恩来总理指着大红袍解释道:武夷山的大红袍,是中国历代皇家贡品,一年产量不到一斤,主席送了您四两,可不就是“半壁江山”,尼克松总统一听,当即笑开了。

大红袍的“半壁江山”,见证了中美的“破冰之旅”,已经远远超越了礼赠的含义,而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载体传达着超越其本身价值的政治意义与文化影响。

能够成就一段大国外交的佳话,足以窥见大红袍绝非一般的高度,是中华民族骄傲。

经过传说与历史的洗礼,大红袍的外交基因越渐强大,在往后的诸多国事会晤中,大红袍不断面向世界绽放光彩,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茶名片。

文化底蕴深厚的源生地

文化的深植,是大红袍蓬勃生命力的根源所在,大红袍每一次面向世界的熠熠光彩,都蕴含着来自原生地武夷山的深厚文化气息。

武夷山以岩石为骨,溪涧为灵,由36峰、99岩,以及九曲溪所组。奇秀的自然风景吸引了历代的文人雅士学者在此间讲学、游历、生活,在九曲溪畔留下“摩崖石刻”这一文化遗存。

镌深描红的石刻不仅蕴涵着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思想,更赋予了武夷山以独特的人文价值。

除了不可复制的摩崖石刻,瑰丽的武夷山还用博大的胸襟,包容了中国儒释道三大文化的发展。

这里曾经是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白玉蝉修行的地方,唐代以来成为佛教名山,宋朝时期一代儒教理学大师朱熹在武夷山著书立说。

千年儒释道,万古山水茶,可以说,茶蕴和的内涵,与儒释道三家有着不谋而合的相通之处。

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让大红袍的高度上升至精神层面,带给了人们世代传承的力量,为中国茶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泉,增强了大红袍文化传承的软实力。

大红袍,从不缺少足以为外人称道的历史或文化底蕴,它的低调,或许是因为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历尽沉浮衰兴的变迁,才让它更懂低调为茶处世。

这样的低调,是一种智慧,一种优雅,一种刚刚好的风范,只有自信,拥有高度,才能做到低调和安于低调。

#从今天起记录我的2023##我的生活也是头条##茶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