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奇石文化的魅力

发表时间: 2022-07-18 10:56

荆山,自古产玉石。正如《山海经》所载:“景山其上多金玉。”景山指的是荆山之首。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卞和采玉得玉于荆山脚下,因“和氏璧”而享誉华夏。荆山玉石,衾色丰富,图案多样,整体通透,自成一派。玉质细腻温润,硬度可比翡翠,质地可比和田。有些手玩石,并不大,小巧玲珑,皮质油润,芯质如脂,赏心悦目,令人爱不释手。

奇石者,形神兼备,意象俱佳,色态高尚,堪称绝品也。

曾有一方产自远安、名为“聚财”、外形酷似白菜的奇石,在中国第6届国际奇石节上获得金奖。这棵“天然玉白菜”,长约1米、宽约0.5米、重约100公斤,属荆山绿璧玉材质,发现于古代“和氏璧”的原产地荆山山脉。这块奇石出自荆山远安,并不是偶然现象。

楚国的卞和,就是一位最早的奇石收藏家。

他把荆山脚下采到的“落凤石”献给楚王,这块石头最后被雕琢成著名的“和氏璧”,创下了世界最高的连城价值,并引发出家喻户晓的《完璧归赵》的历史故事。后来,这一珍宝被130多位帝王收藏1600余年,创造了收藏时间最长的世界纪录。

古人云:“山无石不奇,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室无石不雅。赏石清心,赏石健脑,赏石益智,赏石陶情,赏石长寿。”奇石的突出特点,是它的奇妙、奇特和奇美,最基本的属性在于它的原始质朴,不带任何人工雕琢痕迹,自然存在,美在醇厚,妙在天成,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巧夺天工。”

如果以“奇”辨石,可以概括为五观:一有实形,二成具象,三可乱真,四具文化力,五聚神气。相对过于苛刻的奇石“五观”和谐统一的要求,以质地、色彩、纹理为美之石,如形态随意的大化石、彩陶石、黄蜡石等,归于观赏石类就更为合理。

石头在广义上,可分成“奇、怪、美”三个欣赏层次,各自形成不同的审美观。相较于大化石通体珠光宝气般的美轮美奂,和“白发石”需要依靠复杂的科学手段,才能解释清楚的怪异现象,奇石则妙在以石重塑天、地、人的千姿百态,力克怪石以怪面世的散漫个性和美石唯美为求的妩媚心理,从而展现出生命形象与自然对应的天人合一。

从赏石角度看,奇石大多具有一目了然的个体形象,形真、貌全、质好,又几乎完全符合对应形象的比例关系,极似石雕精品,完成了从石头形态到生命形态的演变。

我们可以简单分析一下奇石与美石的差异性。

美石虽然也叫“石”,但绝无石头的感觉,其中的大化石、彩陶石等,不但通体光滑如玉,色泽更显珠光宝气,看抚两相宜,但未免少了点天然韵味。从可比性来论,美石量大,虽然色彩、图案多变,但可比性宽泛,尤其缺乏从平面到立体的变身之奇。往往是你好我好他也好,石与石的审美间距呈现锯齿状,互补其缺,不像奇石那般,动辄天下独奇。

从审美角度来区别,美石的“美”,普遍带有共性和不完整性,奇石更讲究形象个性与完整性的和谐统一,因此导致了“美石易得、奇石难求”的石道之说。美石看多了,会忘记很多细节,而奇石不会造成审美疲劳。

与美石相比,奇石更加强调“无我”之境,即无石头之我,有生命之象。收藏奇石就是收藏大自然。林语堂曾经深情地讲“山的力量巨大得不可抵抗”,说自己“天真、率直、自然”的人品来自于大山,并称自己是“山乡的孩子”。这就明白告诉我们:山的魅力、石的质朴,奇在自然天成的石益身心之道。

从价值角度来衡量,奇石每多像一分,其价值则十数倍、数十倍地呈几何式增长。美石首以石种为贵,价格差异一般多取决于石体大小和质地、色彩、形态等诸种因素,价值观念比较理智,很难出现可以媲美奇石的天价。

奇石包含深邃的文化符号和信息。它是历史与人物镶嵌于石中,故事与情感相溶于纹理,神采与石貌相得益彰,是天地人与石的最佳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