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穿上汉服就懂古文化?太天真了!

发表时间: 2019-04-10 07:51

春暖花开好时节,穿上美美的汉服踏个青,顺便再拍一组美美的艺术照,有那么一瞬间是否有了穿越的感觉呢?


清明小长假刚刚结束,大家都是怎么度过的呢?相信不少同学都选择了外出游玩吧!那么大家在出游的过程中有没有碰到一些身着汉服的小姐姐或小哥哥呢?现如今着汉服出行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甚至眼哥发现打开一些社交媒体就有不少关于汉服的话题,但是很多人只是出于跟风,其实还是不太了解汉服,眼哥先简单的科普一下吧!

汉服的起源:

汉服全称“汉民族传统服饰”,又叫汉装、华服、汉衣冠,起源于黄帝时期,在周朝就已经基本定型,到汉朝形成了完备的衣冠体系,后来各个朝代的服装都是在此基础上演化发展,所以汉服不是说是汉朝的服饰哦!

总的来说汉服分为三大类:





其实汉服只是古人出行的基本配置,而其品种繁多的配饰才更有看头,就古代男子而言就包括了包括刀、剑、印、玉、佩、囊、符、袋、笱、带等,有些配饰已经不太适合现代人,比如配剑已经不是适不适合的问题了,不过在文玩人眼哥看来,至少还有这些值得推荐去佩戴,可以进一步的感受古文化的魅力!

配玉佩:

“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古人对玉佩的热爱不是因为玉的贵重,而是源于玉的品格。玉佩历来受到士大夫、文人雅士的厚爱,他们以玉喻身,用玉的品质作为自身德行的标准。正所谓“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古代男子佩戴玉石时刻提醒自己,要让自己的性格像玉石一样温润内敛,不张扬不轻浮!



《周礼·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左结佩,右设佩。居则设佩,朝则结佩。齐则綪结佩。而爵鞸。凡带,必有佩玉,唯丧否。佩玉有冲牙。君子无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天子佩白玉而玄组绶,公侯佩山玄玉而朱组绶,大夫佩水苍玉而纯组绶,世子佩瑜玉而綦织绶,士佩瓀玟而缊组绶,孔子佩象环五寸而綦组绶。”更是把玉佩上升到礼法



《那年花开月正圆》何润东饰演的吴聘一身白衣,佩戴者玉佩让人感觉一身正气的同时也不失温文尔雅!

戴扳指:

扳指的前身是韘(shè),最早之前是骑射时,用来保护手指的一种用具,后来慢慢演变成权利、地位的象征。在古代,一般都是皇亲国戚,豪门贵族才能佩戴的,佩戴玉扳指也可说是玉的帝王政治学的表象。在清朝的众多皇帝当中,许多都喜爱玉扳指,尤其是乾隆皇帝,更是与扳指有着很深的渊源。



据了解单是乾隆皇帝为诸多玉扳指写过的御制诗就不下50首。乾隆御制诗《咏射鹿玉韘》“快马飞生耳后风,浮麋数肋中无空。漫言刻玉占佳兆,发羽抨弦屡此同。”这首诗正是乾隆帝为玉扳指所著。



清军入关,王公贵胄便延续了戴扳指的习惯。出于炫富的需要,扳指的质地亦由原来的鹿角、发展为犀角、象牙、水晶、玉、瓷、翡翠、碧玺等名贵滑润的原料。



通常戴扳指的男人给人的感觉是很高贵!

摇折扇

中国扇子文化起源于远古时代,我们祖先在炎炎夏日取植物叶片或禽类羽毛进行简单加工,用来挡太阳、生风。故扇子有障日之称。



“以木曰扉,以苇曰扇”,最早的扇子是用苇做成的权力象征物,扇子起初的功能并不是用来纳凉,而是统治阶级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与特权的仪仗扇。因扇子多见于皇宫中,所以扇子又叫“宫扇”。



隋唐之后,羽扇与纨扇大量出现,而这时期的文人墨客喜爱把玩扇子,视其为“怀袖雅物”,一些诗人词人,除了饮酒作诗,经常边摇纨扇边吟诗作赋。



折扇的出现,可以说并非是以扇凉为目的。在文人雅士中,折扇更类似于一种身份的象征。例如,扇面上的字是谁写的、画是谁画的、扇骨又是由谁刻制的,等等所展现的内容都能凸显出持有者的身份与地位。



从本质来讲,廉价折扇,和苏州名家的折扇,都是几片竹子一张宣纸。文玩折扇,其价值更多的在于工艺。



摇折扇男子更加风度翩翩,尤其即将到来的夏天还兼具纳凉的功能!

眼哥推荐这几配饰其实都是与文玩还是有一点的渊源,因为这些个东西都是可以盘的,闲时也是可以用来把玩的!最后要说的是: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古人的文化博大而精深,绝对不是穿几套汉服就能完全领略的,更多的是应该是知其所以然,你们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