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12-07 17:40
之前武汉二厂发布了仅售1.99元一罐的汽水,想叫板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
但是330毫升售价一块九毛九,虽说价格稍低了些,可容量也相应减少了。三块钱的可乐似乎尚可接受,可五元的北冰洋与大窑却让人难以理解。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仿佛坚不可摧,不过倒是可能使一批国产汽水陷入困境,由此可见国产汽水在大众眼中并非备受青睐,市场数据亦是如此。2021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这两大巨头占据了中国碳酸饮料市场近九成的份额,而国产汽水品牌无一能与之抗衡。
但许多人并不知晓,在80年代,国产品牌才是汽水行业的王者。当时国内饮料市场超半数份额皆为国产汽水所有。而后发生了两件重大之事。
其一,众多国产汽水曾被外资收购或开展合资经营。据不完全统计,北冰洋、天府可乐、崂山可乐等均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有过一段渊源。在此之后,部分国产汽水破产倒闭,从此销声匿迹,而有些品牌则另起炉灶,再度成为纯正的国货。
其二,国产汽水的定价好似事先商议好了一般,几乎都在三元以上,有些甚至能卖到六七元。有网友打趣道:“北冰洋一瓶七块,谈钱伤感情,谈情怀伤钱。”
老百姓追求的是经济实惠,偶尔可为情怀消费一次,但绝不可能长期如此。原本发展顺遂的国产汽水为何要投身外资怀抱呢?国产汽水定价如此之高,究竟是何缘由?
若要解答上述两个问题,还需先阐述一番历史背景。四十年前,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中国尚无名气,国产品牌形成了 “八王割据” 的局面,它们分别是北京北冰洋、天津山海关、上海正广和、武汉饮料二厂、广州亚洲汽水厂、沈阳八王寺、重庆天府可乐以及山东崂山汽水。
早期的汽水皆装于玻璃瓶内,受制作工艺与交通条件所限,大多仅能在本地销售,于是便有了 “一城一汽水” 的独特景象。这八大汽水厂,随便哪一个在当时都是红遍大街小巷的爆款,甚至有人评价道:“改革春风吹满地,全国饮料都带气。”
并且它们在口味上极具特色,例如北京北冰洋有一款橘子味汽水极为畅销,在其最为火爆之时,等待批发拿货的摊贩队伍能从大厂门口一直排至数百米外,有时即便半夜排队等候一整晚,也仅能批发到25箱,而这些货物不到两天便会售罄。
还有历史最为悠久的上海正广和汽水,其早在1864年便已投产爆款,是一种略带咸味、可防暑降温的汽水。爱情公寓中陈美嘉有一句台词:“我一口盐汽水喷死你。” 说的便是这种味道。
而最具排面的汽水品牌当属天津山海关汽水,这款汽水曾现身于清末代溥仪与婉容的大婚典礼之上,在50年代之后还一度被指定为国宴专用饮料。它是黄色橘子味汽水,与如今的芬达类似,但山海关汽水的气泡更为充足,只是开盖时若用力过猛,汽水便会 “砰” 的一声喷射而出,极具冲击力。
总之,当时的八大气水厂口味各有千秋,那堪称国产汽水的黄金时代。但如今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占据了九成市场份额,国产汽水只能在不足10% 的市场空间内相互竞争,知名度也大不如前。
短短四十年间,究竟发生了何事?背后的故事被总结为 “两乐水淹七军”。1979年中美建交之初,可口可乐宣布重返中国。为何说是重返呢?因为早在1927年可口可乐便已进入中国,彼时其译名 “蝌蚪啃蜡”,棕褐色的液体搭配这奇葩名字,成功吓退了消费者。不过可口可乐极具商业头脑,先是更改了译名,随后邀请当时红极一时的明星阮玲玉拍摄广告,产品瞬间热销。
1948年,可口可乐在上海的工厂产量突破100万箱,成为其海外最为繁荣的市场。后来因国际形势等因素,可口可乐撤离中国市场,直至1979年才再度回归。此后,可口可乐一边大力扩建生产线,一边重金投放广告,再次将品牌声势推至高潮。
1986年,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在内地已建成18条生产线,1988年,两乐的总产量已然超出国产同类饮料一倍有余,国产汽水只能节节败退。时间来到90年代初,中国加入关贸总协定进入关键时期,开放市场已成必然趋势。与其坐以待毙,不如主动出击,八大可乐厂纷纷与可口可乐及百事可乐携手,引进外资开展合作经营,妄图以此谋求一线生机。
资料显示,在1993年与1994年,中国轻工总会与两乐签署了共同发展饮料合作备忘录,并要求两乐建立灌装厂,指定八大厂分别与外资合作。
在当时,外资落地数量甚至成为衡量当地发展优劣的重要指标。与此同时,各大媒体也纷纷宣扬中外合资的诸多益处。国产汽水与两乐合资实则各有企图,当时国产机器每小时仅能灌装2000瓶汽水,而两乐每小时却可灌装8000瓶。国产汽水期望学习可乐的先进技术与经验等。
那么两乐又图什么呢?难道是助人为乐?显然不是,它们觊觎的是国产品牌的市场份额。这些国产汽水与两乐合资或被收购之后,大多面临两种结局:要么停产,要么销量暴跌,随后被束之高阁。例如重庆天府可乐与百事可乐合资后,自身产品的生产比例逐年递减,至2000年骤降至0.5%,近乎名存实亡。合资前营收3亿,到了2006年却负债1.4亿,合作12年,年年亏损。
北冰洋的一位高管曾言:“美国人极为精明,他们的目的绝非助力北冰洋发展壮大,他们想要的不仅是北冰洋的销售渠道,更是我们的饮料市场。”
结局便是国产汽水以消失十年的高昂代价为合资经营交了学费。为重新夺回自主经营权,有些品牌历经十几轮艰难谈判,有些品牌则打了数年国际官司,还有的品牌签下不平等条约,通过赔钱或承诺四年内不生产汽水的方式才重新拿回经营权。重庆天府可乐直至2019年才正式独立面向市场销售,而武汉二厂的滨江牌汽水已成为历史的尘埃。如今的二厂汽水实则是2018年重新注册的新商标。
这些重出江湖的国产汽水,曾凭借情怀一度火爆,但口感与价格却无优势可言。不少消费者反映:国产汽水归来,味道却已大不如前,价格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大家愿意支持国货,但也别把消费者当作韭菜肆意收割。许多试图崛起的国产汽水定价高高在上,普遍在五六元甚至更高,是可口可乐价格的两三倍。甚至有网友发问:可乐常年售价三块仍能盈利,国产汽水卖六块却称亏本,究竟是谁在割韭菜?
为何国产可乐非得定价如此之高呢?这是价格策略吗?国外的可乐为何多年来价格几乎未曾上涨?首先得益于两大可乐巨头之间的竞争,一方若敢涨价,另一方便会迅速抢占市场。况且可乐销量动辄数亿罐,无需获取暴利,一罐赚取一毛钱甚至一分钱即可,走的是薄利多销之路。两乐竞争激烈,价格也因此得以维持稳定。这一竞争理论在国内同样适用。
有网友调侃道:若没有国外可乐,国产饮料恐怕敢定价20元。而国产可乐想要崛起,难度着实不小。一方面,国产汽水的生产技术不及两乐,生产效率亦难以与之匹敌。另一方面,原料成本的把控也远不如可乐,毕竟可乐的采购量极为庞大,再加上经销商的层层佣金,所以国产可乐的价格才会攀升至五六元一瓶。倘若可口可乐一年仅销售一两千万瓶,按照如今的售价,它也会陷入亏损境地。
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前往商店购买汽水时通常只会考量两件事:一是价格,二是口感。而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无论是价格还是口味,相较国产汽水均更具优势,所以消费者自然会选择更具性价比的产品。这其实与爱国情怀并无关联,纯粹是消费者基于自身经济状况做出的理性抉择。我们可为情怀消费一次,但绝不能一直为情怀买单。
文本来源 @财经不眠姐 的视频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