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绳钓技巧网
夜钓
钓鱼饵
深海钓鱼
搜索
夜钓
钓鱼饵
深海钓鱼
搜索
户外用品
钓鱼箱
/
鱼漂
/
调漂
鱼饵秘方
钩饵
/
无钩调漂
/
钓台
草鱼饵料
徒步
/
钓箱
/
钓鱼调漂
飞钓
垂钓
/
鱼线
/
路亚
渔线
钓虾
/
水库钓鱼
/
驴友
海钩
钓椅
/
船钓
/
海钓技巧
韩国申遗榫卯技术成功,网友争议是否抄袭中国
发表时间: 2021-03-17 01:05
唐婷/科技日报微信公号
科技日报微信公号3月16日消息,据观察者网报道,近日,有网友在讨论“韩国成功申遗了哪些和中国有关的文化”时发现,古代中国的榫卯技术已被韩国以“大木匠”(Daemokjang)的名义成功申遗,引发广泛关注,话题一度登上热搜。
微博截图
该报道称,中国早在2009年就将榫卯技术成功申遗,而在2010年,韩国就以“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进行申遗,虽未提及“榫卯”一词,但其中所使用的技术与榫卯高度相似。
什么是榫卯结构?韩国申遗的“大木匠”项目与中国榫卯技艺有哪些异同?申遗是否强调技艺原创独有?科技日报记者就此采访了业内专家。
什么是榫卯结构
较真之前,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榫卯结构。
故宫博物院
研究馆员周乾博士介绍,我国的古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各构件通过榫卯形式相连接。当两个构件相连接时,其中一个端部伸出一截,这个伸长的部分就是榫头;另一个构件端部被“挖”一个与榫头相同尺寸的口子,这个被“挖”的部分就是卯口。
榫头插入卯口中,即形成榫卯连接。榫卯连接的部位一般被称为榫卯节点。我国的榫卯节点类型非常丰富,至少有24种。如下图所示即为故宫古建筑所用的燕尾榫、馒头榫、箍头榫节点实物照片及安装示意图。
故宫太和殿
前檐柱-额枋燕尾榫节点
燕尾榫卯节点示意图(安装前)
燕尾榫卯节点示意图(安装后)
故宫军机处前檐柱-抱头梁馒头榫节点
馒头榫(安装前)
馒头榫(安装后)
故宫古华轩转角位置的箍头榫节点
箍头榫(安装前)
箍头榫(安装后)
榫卯连接是我国古代工匠智慧的体现。
周乾分析道,首先,这种连接方式有利于古建筑的营建。我国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了木材易加工、重量轻的特点,将这些构木构件预先加工好,避免了对木材进行现场剔、凿、刨等工序造成的杂乱环境。而柱、梁枋等构件在现场只需安装即可,有利于快速施工。以紫禁城古建筑为例,紫禁城古建筑含有房屋1000余座9000多间,其真正现场营建只用了3年。
其次是榫卯节点有着优秀的抗震性能。从连接方式来讲,榫头与卯口的连接属于半刚接。所谓“半刚接”,即节点不能像铰球一样随意转动(铰接),也不像固定的刚架一样完全无法转动(刚接),而是介于铰球和刚架之间的一种连接方式,其特征为可以转动,但受到一定限制。这种连接特征是非常有利于古建筑抗震的。发生地震时,榫头与卯口之间产生相对转动—复位的循环运动,可以耗散大量地震能量,类似于现代建筑中的阻尼器,从而减轻古建筑的破坏。
榫卯节点还体现了我国古代工匠的美学智慧。我国古建筑榫卯节点形式丰富,根据结构不同部位的安装、受力需求,采取不同形式的榫卯节点,不仅满足了建筑使用需求,其外观也体现了营造技艺之美。作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古建筑营建方式,我国古代工匠利用独特的一凹一凸连接方法,极为复杂的建筑结构外在表现得简约古朴,而其中却透露出工匠丰富的灵感和智慧,并表现出古建筑非凡的使用价值和艺术价值。
韩国“大木匠”抄袭中国榫卯?
虽然网友很激动,但作为古建修复领域的从业者,
北京建筑大学历史建筑保护系讲师齐莹并不觉得中国木构技艺被“冒犯”了。
认真比对了中韩两国的申遗文本后,齐莹指出,中国申报的“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项目,内容涵盖比较广,包括了关于传统木结构建筑设计、建造的完整知识和实践体系,建筑表现形式多样,包括了宫廷建筑、宗教建筑、传统民居等,地理分布范围广泛,涉及多个省份和民族。韩国“大木匠”项目则是以其两处重要古建石窟庵和佛国寺、昌德宫为代表的修缮和营造技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对“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项目的介绍图。
图片来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从专业角度而言,韩国申报的项目的工艺范畴,和我国一个单独的、地方的古建营造技艺可以相类比,比如中国徽派民居营造技艺。的确,唐朝时的东亚文化交流,使得韩国、日本的官式木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学习借鉴了中国技艺,但
他们在学习中国的基础上进行了数百年的发展,演变出了各自的特色和风格,同样值得尊重。”齐莹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对韩国“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的介绍图。
图片来源: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
以用到榫卯技术的斗拱为例,韩国、日本的斗拱和中国的斗拱,其实在细节上和构建组合关系上已经有很大的区别了。齐莹介绍,斗拱有三个要素——拱、斗、昂,日本削弱了昂的处理,而韩国则加强了昂的处理,大家在很早就分支走向了各个流派,中国的木匠修不了韩国的古建,同样,他们也修不了中国的古建。
在齐莹看来,只要韩国申请的不是榫卯技艺发源地,就无可厚非。需要明确的是,非物质遗产的核心是以人为主体的技艺传承。
申报非遗文本重点关注的是人及其所具有的技术。申报非遗的关键在于让拥有技术的人可以把技术有序地传承下去,而非申请技艺的专属权。
199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决议,扩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将濒危的
非物质文化遗产
保护提上议事日程。非遗项目的申报有三个基本条件,一是艺术价值,二是处于濒危的状况,此外还要有完整的保护计划。非遗项目每两年才审批一次,每次一国只允许申报一个。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对“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的介绍。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截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对“大木匠与传统的木结构建筑艺术”的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网站截图
“非物质文化遗产看重的不是唯一性,而是文化多样性和传承。我觉得目前网上韩国大木匠抄袭中国榫卯的争论其实没有太大必要,出现这样的争论,可能是大家对很多信息的了解并不确切。”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员燕海鸣指出。
木构古建真的不用一颗钉子吗?
关于中国木构古建有很多传说,不用一颗钉子就是其中之一。
周乾认为,从我国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体系(骨架)来讲,这个说法正确。以故宫古建筑为代表的中国木结构古建筑的核心受力体系主要由柱架、斗拱、梁架组成。其中,立柱为结构下部的竖向支撑构件,其底部平摆浮放在柱顶石上;立柱与檩枋通过榫卯形式连接成柱架。柱架之上为斗拱,斗拱由斗、升、拱、翘等构件通过暗销(榫卯一种)或卡槽方式连接而成。斗拱之上为梁架,梁架由短立柱(瓜柱)与梁通过榫卯形式连接而成。不难看出,上述核心受力体系没有用到一颗钉子。
但在一些情况下,中国木结构古建筑也会使用钉子。周乾举例道,其一是用于椽子与梁架的连接。椽子位于梁架上面,其截面尺寸小、长度尺寸大、数量多,主要起支撑屋面板的作用,属于非核心受力构件。其二是用于古建筑修缮加固。古建筑历经时间长久,难免会出现开裂、变形、拔榫、糟朽等结构残损问题,此时需要用新的木料来作为附加受力构件,而新料与旧料的连接,就需要用钉子。
本期编辑 常琛
哈士奇礼品网
1.
告别熬夜,尝试神奇的早睡早起之旅!
2.
中国诗情在郭怡孮花鸟画中的独特表现
3.
零厨艺也能做出美味!芹菜超简单做法分享
4.
震撼之战!国乒选手顽强逆袭,淘汰日本女单荣耀晋级!
5.
让交通安全成为孩子的自觉行为
6.
北京昨日新增本土病例,含无症状者转归情况解析
7.
必看!浙江最新疫情地图,最新数据一网打尽!
8.
阿托伐他汀用药指南:长期服用的四大注意事项
9.
温馨的猫主人时刻:生活的点点滴滴
10.
摩托车限行区域大讨论,您的意见至关重要!
纯红藏獒星火
1.
托儿班对现代家庭育儿难题的实际帮助有多大?
2.
孤独症儿童关怀项目启动国际竞赛招募专业人才
3.
东部霸主争夺战,雄鹿四连胜一骑绝尘
4.
生活的真实写照:老来得子的悲喜与困扰
5.
安徽高速出行指南:最新管控信息解读
6.
石家庄美食之旅:当地人的生活经验分享
7.
探寻生育困境背后的原因:专家启动大规模调查
8.
深度解析孕期激素:令人惊叹的孕妈妈变化背后科学
9.
葡萄牙足球新风波!国脚退队事件大解密
10.
篮球传奇之争:詹姆斯逼近贾巴尔的历史纪录
光绪元宝铜币价值评估
高唐锦鲤农文旅融合
翡翠平安扣复检假证书
猫界贵族品种
藏獒